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7492|回复: 2

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根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7 16: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觉 徐欣顺  中国民族报

一个共同体的延续、发展与未来走向,不仅需要完善其理论化的意识形态、现实运转的制度设计,更重要的是深层次地反观共同体存在之根本,即把握隐匿在共同体成员意识深处的价值理念、思维定势与民族心态。“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当下被广泛讨论与热议,本身就是中华民族重新反观自我的时代思考与认知。这既是历史逻辑的延伸,也是实践逻辑的体现,更是未来发展逻辑的根基。因此,只有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本质,才能更好地规划蓝图、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延伸与时代反观

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后,“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政界、学界与舆论界的广泛关注。近四年里,相关的研讨对话陆续展开,加之此前两次对中华民族的重大讨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一时间,各种观点纷纷呈现,不一而足,体现了各领域的多元争鸣与思想活力。

不过,这些观念与理解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非常重视中华民族在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中的自在、自觉,在哲学及时代意涵的自我反观上稍显匮乏,特别是对于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之根本的探讨较少。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提出,有着充沛的历史积淀与承继,但尾之以“共同体”后缀的自觉概定,既不完全是对古代传统历史的沉思,也不全是近现代甲午战争、全面抗战的刺激,而是立足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语境和情境提出,其现实性和未来性要远超其历史性。

为此,需要立足中华文明、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而认清其历史性、时代性与未来性,这既需要历史与经验事实,更需要哲学与规范反思。应当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既有认知,特别是继承了费孝通先生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论断,同时也创造性地提出了“共同体”的新理念与新方向,彰显了现实性与未来性。就此而言,这就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学、人类学或历史学意义上的议题,也是一个政治学或哲学层面的重大议题,关涉党、国家、人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时代趋向与未来走向。

究其根本,笔者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结构就是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和合”思维意识,具体表现为“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

2、多元之和:共时多元与历时多元的和谐共生

在世界文明史上,没有哪一个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共同体是一种纯粹同一的存在。那些高度同质的人类社会,要么其存在本身过于单一,没有创造力跨入文明时代;要么其文明逐渐失去活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作为一个长期延续的自在共同体,其生命力之本就在于自中华文明发端起,其共时性多元与历时性多元实现了一种和谐共生。


多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内部实态上的呈现。这种多元,除了体现在民族成分上的多元外,还体现在地域风貌之多元、生存方式之多元、语言方言之多元、文化信仰之多元等方面。无论是雨养农业、草原畜牧业、雪域农牧业还是绿洲农业,无论是汉语、蒙古语、满语、藏语、维吾尔语还是客家话、广东话、四川话、东北话,无论是儒、释、道还是中国化的伊斯兰教、基督教乃至各种民间信仰,都是中华民族在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共时性多元。与此同时,历时性多元也同样显著。自商周以至于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再到宋元明清及民国,以至于当下,无论是汉人建立的政权,还是鲜卑人、蒙古人、满人建立的政权,乃至于“五族共和”“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历朝历代的版图和政权所表现出的都是多元一体的人群与文化,这种历时的多阶段、多样性也共同积淀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底色,超越了代际之间、王朝之间、政权之间以及群体之间的历史界限。

然而,这些多元,从来不是一种离散、孤立、边界清晰的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补益、相互学习、相互依存的圆融联系状态。这种多元维系协调的纽带性机制,一字以示之,就是“和”。以“和”平纷争、平动乱,以“和”促往来、定秩序,以“和”创文明、推进步,以“和”继过往、开未来。犹如乐曲般,多种乐器的抑扬顿挫、有机关联,共同形成旋律的美妙和谐。可以说,“和”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多元维系的纽带,也是多元协调的机制,更是多元缔造的源泉。

多元的空间广度与历时纵深之和,提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机与活力。共时性多元之和,带来了经济、社会、政治乃至血缘的融合贯通,打破了阻滞发展的隔阂与屏障;历时性多元之和,承载了历朝历代创造的优秀精华,促进了人文精神的积淀与延续。

3、一体之合:一统之一与统一之一的本体

多元之和的总体面貌即是一体之合,这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本质,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体。《汉书》中说,“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尽管本体为一,看似简单,实则凝聚了复杂重要的内涵。一体之合,不仅意味着一种统一性、整体性,更是意味着一种一统性、合法性。


自在的中华民族始终以“一”为主旋律。自上古史起,三皇五帝、尧舜汤武,皆为天下之共主,皆为各民族之共有认同。春秋战国起纷乱,待到秦汉之时,又再次回归大一统和大统一。据词源考据,时下常言的“大一统”语出《春秋公羊传》,其中,“大”为“尊重、强调”,“统”与“始”相通,皆为“本”之意涵,故其本意是“大一本”,“体元居正,慎始保本”,强调“一”的本根性与始基性,即开端之一为一切之根本,凸显出“正统为一”的本源式合法性理念。当然“统一为一”的观念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也已出现,只不过不是“大一统”的注脚和释义,而是因应时代混乱出现的应然期盼,如《墨子·尚同中》提到的“一同天下”、《孟子·梁惠王上》提到的“定于一”等,最终以秦王扫六合之统一为成功实践,结束离散与纷乱,形成稳定统一的新秩序。

“一统之一”与“统一之一”在西汉之后合一,与“天”之合法性与秩序性相扣连。所谓“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了“合一”在中华文明或中华民族之本源性和合法性、秩序性和延续性上的重要作用,这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一体”存续提供了重要支撑。这种“一体性”超越万事万物,自然也超越了地域、民族和信仰,在吸纳、凝聚与融洽各地人民、各族人民、各种文化信仰的人民的进程中,将中华民族的多元多样铸合为一体。如《辞海》所言,“合”为“同心合力,汇集汇聚”,中华民族以“合一”为上,易合不散,相融相通,“四海之内皆兄弟”,最终在交通发展、社会交往、经济互动、政治一统、文化与思想传播与互通基础上,铸合性地提供了庞大的存量与体量。与此同时,“合一”的思维也深刻地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自我尊严中,成为一种天经地义的自觉思维。

4、共同体之时代和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

“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辩证统一,根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和合思维,同时也契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就在于以社会共善为导向,以社会共富与民族复兴为根本。于是,超越历史与过去,在时代意义及未来走向上,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和合因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生活愿景而提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需要各族人民携手和合。正所谓和睦同心、同心合力、合力则强,也就是说需要一个凝聚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章程》也开篇道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规范文本与经验实践都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开展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现代化进程中,已经将自己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成为凝聚多元之和、实现一体之合的领导核心。

就此而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政治体制产生并适宜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成为共同体本质规定性的时代内涵和未来基础。共同体的时代和合就由传统和合转换为现代和合,这种现代性的和合正视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吸纳和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地域、各民族、各领域、各行业、各阶层的优秀成员,实现了多元之和;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又代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最为广泛的利益,始终以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人心为根本,实现了一体之合。


总而言之,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内核,始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根脉。多元一体之和合的辩证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本质规定性。而契合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合,已将中国共产党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成为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时代规定性,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根基。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18VSJ092)的阶段性成果。】

发表于 2018-7-27 19: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的提出,有着充沛的历史积淀与承继
发表于 2018-7-27 21: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族人的生活和际遇总是和祖国密切相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8 18: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