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20183|回复: 4

孔子是否是伊斯兰的一位圣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8 00: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伍俩门拉 于 2022-11-24 17:52 编辑

孔子是否是伊斯兰的一位圣人?


郑文泉(Tee Boon Chuan)
(拉赫曼大学,中国学系)


首届郑和国际和平论坛“续建中国——伊斯兰世界关系”论文
2015年8月11-12日,马来亚大学


摘要:
伊斯兰教对孔子和儒学所持有的包容并蓄的态度,可以体现在易卜拉欣·马天英(1900-1982)和奥斯曼·伯克尔(出生于1946年)的思想中,两者都认为孔子很可能是伊斯兰十二万四千位圣人星系中的一颗,儒家思想也因此是历史上的一种先知宗教。汉斯·昆提出,这种包容并蓄的观点的问题在于,它并未将孔子和儒学放到其本身的根源,而是放到了伊斯兰的圣人和圣人宗教的起源上。从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对伊斯兰永恒哲学的理解来看,这一观点的问题还在于,伊斯兰和儒学在宗教真理的绝对性面前,都是 “相对绝对的”(relatively absolute)。因此,伊斯兰对儒家学说包容并蓄的观点并不是令人信服的,也不像它的拥护者所相信的如此可信。


关键词:伊斯兰;儒家思想(儒学);孔子;圣人;包容论


马来西亚伊斯兰对儒家思想的包容观点伊斯兰无疑是一个单独的宗教,从英语语法来看,“伊斯兰”是一个单数名词,它应该指代单个的宗教实体。但是“伊斯兰”事实上是一个多元化的名词,它代表了一个多元化的实体,或者可以更好地以“多样性统一”这一口号来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并没有单独的伊斯兰概念,因为此概念不再是整个集体所共有的。与之相反,只有部分观点在伊斯兰社区(乌玛)中特定的一群人或团体中是共通的。
  

伊斯兰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即使在很小的社区中也分排他性的、包容性的以及多元化的观点,在马来西亚也如此。穆罕默德·纳库伊布·阿塔斯(Muhammad Naquib al-Attas,出生于1931年)代表的排外观点在马来西亚国内外都享有盛名。 而奥斯曼·伯克尔(出生于1946年)和易卜拉欣 T· Y·马(1900-1982)则是马来西亚因包容的伊斯兰观点而出名的华人。因此,学术界更希望在合适的时机出现具有多元观点的儒家代表人物。
  

奥斯曼·伯克尔和易卜拉欣·T· Y·马所持的伊斯兰包容观点是根据伊斯兰对先知的信条而来,根据他们所说,儒家创始人孔子很可能是在贵圣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之前历史中的一位圣人,因此儒家在世界上很可能是像伊斯兰教一样的一种圣人宗教。然而这种观念也挑起了争端,因为它将儒学置于伊斯兰这个全世界唯一真实的以及最后的圣人宗教之下,使儒家学说成为累赘的。
  

奥斯曼·伯克尔和易卜拉欣马夭英包容的伊斯兰观念易卜拉欣马夭英(此后称为易卜拉欣·马)比奥斯曼·伯克尔年长46岁,然而他对儒家的伊斯兰独特视角并不为后者所知。当奥斯曼·伯克尔在199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倡伊斯兰与儒家的对话时,他得到的答复是“期望能找到汉语作品中对伊斯兰和儒家思想进行对比的重要的文献证据”, 但是他却忽略了易卜拉欣·马的作品,这或许因为易卜拉欣·马的相关作品是以汉语而作,其题目是《伊斯兰教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奥斯曼·伯克尔对于这些“汉语作品”的忽略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伊斯兰社区不仅存在观念的不同,还有着不同的沟通语言。
  

今天当我们谈论马来西亚的中国伊斯兰社区时,易卜拉欣·马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人物。易卜拉欣·马出生在中国的一个回族穆斯林家庭,1948年他成为马来西亚怡保市的民国政府总领事。1949年当中华民国政府被共产党所替代时,他决定与他的家庭留在马来西亚。在他生前的33年间,他积极参与马来西亚宣教活动并在1960年与其他成员,包括东姑阿都拉曼和穆斌·夏帕德(Mubin Sheppard)成立了马来西亚穆斯林社会福利联合会(PERKIM)或马来西亚穆斯林福利组织(Muslim Welfare Organization),代表了华人穆斯林群体的组织。该联合会作为创始组织,其后诞生出了一些分支,例如最近的华人穆斯林协会(Malaysian Chinese Muslim Association ,MACMA)。
  

易卜拉欣·马作为移民自中国的华人穆斯林宣教先驱,有着外交官背景,其作品有英文和中文两种。其中他至少写了七本书,其中,《为什么穆斯林不吃猪肉?》《关于伊斯兰的问题和答案(卷一)》《关于伊斯兰的问题和答案(卷二)》和《伊斯兰教义与中国传统思想》(Why Muslim Abstain from Pork,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Islam (vol. 1),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Islam (vol. 2) and Islamic Tenets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四本书是中文写作。另外《伊斯兰是一个怎样的宗教?》(What is the Religion of Islam?),《穆斯林在中国》( Muslims in China)(该书是他生前最后的作品)是英文,《伊斯兰是什么?》(What is Islam?)是他唯一一本中英文双语的作品。除了专着之外,易卜拉欣·马还致力于翻译和编辑书籍,例如他将世界上着名作者写的先知穆罕默德的书从英语翻译成汉语。
  

易卜拉欣·马的宣教工作主要针对华人社区,因此他的书《伊斯兰教义与中国传统思想》正是为了这个非穆斯林社区而进行的有效宣传。奥斯曼·伯克尔称该书是“通过以伊斯兰对儒家学说的特殊解读,从而寻求伊斯兰与儒家在细节上的相似与不同”。 他所对比的话题包括:孔子与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一生,孔子与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宗教观念,孔子与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自我约束,孔子与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真诚和诚实的美德,孔子与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孝顺观念,最后是孔子和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教育观。通过比较,易卜拉欣·马认为伊斯兰与儒家学说并不是相冲突的宗教,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可以接受儒家思想,那么他们没有理由不接受伊斯兰的思想”。
  

易卜拉欣·马的推理由伊斯兰关于圣人的信条开始,虽然《古兰经》中并未提及孔子(551 CE – 479 BCE),但是易卜拉欣·马认为他很可能是真主在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之前派遣的十二万四千位圣人之一,他还认为,根据《古兰经》的教义,孔子可以是一位使者,其理由如下:


1)孟子(卒于公元前289年)及历史上其他孔子的继承者认为他们是“先觉”的,是追随并受到直接由上天启示的孔子“圣人”的引导;


2)孔子所认为的无所不能的、无所不知的、无所不在的“天”这个主宰,在易卜拉欣·马看来与伊斯兰的真主一样,这个“天”并不是今天所认为的物理科学概念中“自然的天”。
  
  
3)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是由“天”所启发而开始提倡儒家思想,因此虽然他的名字并未以圣人或使者的称呼而在《古兰经》中出现,但是“如果有人相信孔子是历史上的一位圣人,他是不会反对《古兰经》的证据的。”
  

因此根据易卜拉欣·马的学说,伊斯兰对孔子及其圣人地位的理解是由“伊斯兰与儒家的相似性和不同性”所支持的:


1)《中庸》是一部神圣的经典,其中儒家所认为的“天”是与伊斯兰中真主的尊名:提升的主,至大的主,永生不灭的主的概念相等的。
  

2)《论语》是儒家的真正的圣训,也是儒家的“圣行”(正确的行为,正确的生活方式)或沙里亚法(道德、美德和合法教义的源泉)。
  

3)儒家与伊斯兰在一些社会道德价值观方面有共同点,如道德修养、友善、礼貌、孝顺以及中庸。
  

易卜拉欣·马的观念可以被确认为是对儒家的一种包容的观点,因为他以伊斯兰的标准而解读儒家思想,并认为孔子是伊斯兰十二万四千位圣人星系中的一位圣人,是历史中未被提及的使者。
  

与易卜拉欣·马相比,奥斯曼·伯克尔并不是一个宣教人员,而是一个严格遵守经验哲学派(perennial philosophy (philosophia perennis)的学者,其思想受到弗里斯鸠夫·斯楚安(Frithjof Schuon)(1907-1998),尤其是他的博士导师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出生于1933年)的启发。奥斯曼·伯克尔在美国天普大学获得伊斯兰哲学博士学位之前,是一位马来西亚数学家。在他担任马来亚大学副校长职位 (1995-2000)时,积极组织文明间对话,包括伊斯兰与儒家的对话,并在大学成立了文明间对话中心。当他在1997年发表了《伊斯兰和儒家思想:一种文明对话》(Islam and Confucianism: A Civilizational Dialogue)之后,奥斯曼·伯克尔便不再研究其他文明的对话,其最近发表的关于儒家的文章有《古兰经》和‘跨信仰与跨文明间的对话》(2009)和《伊斯兰文明和现代世界:专题论文》(2014)(The Qur’an and Interfaith and Inter-Civilizational Dialogue (2009) and Islamic Civilization and the Modern World: Thematic Essays (2014))。目前他被文莱大学的苏丹奥马尔阿里赛义夫丁(SOAS)伊斯兰研究中心聘任为讲座教授及主任。
  

从宗教观点来看,奥斯曼·伯克尔与马夭英在关于孔子与儒学方面有诸多相同观念:1)他并不反对孔子的学说或宗教,因其被认为是伊斯兰的一位圣人, “《古兰经》中说天启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共有十二万四千位圣人(包括使者)被派遣到人类的各个种族或民族之中”,因此“孔子可以被穆斯林接受为一个圣人”。
  
  
2)在仔细研究《论语》的内容之后,他发现其与伊斯兰中至圣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圣训》相符的内容,“因为孔子的非凡人格和影响力,因此《论语》至少应该与圣人的《圣训》有着同样的地位”。
  
  
3)若孔子真是圣人,则“他作为圣人最大的作用是带来法律,也就是将沙里亚法带给中国人”,正如沙里亚法在穆斯林社会的作用一样。
  
  
然而,正如之前所说,奥斯曼·伯克尔的观点与马夭英的纯宗教观念有所不同,他还从专业的阿尔·法拉比的哲学观点提出了一些哲学根据:1)人们或许会对马夭英以及他对儒家思想的宗教立场提出质疑,但是奥曼·伯克尔认为,根据阿尔·法拉比对宗教和哲学的理解,“儒家学说可以被看成一种宗教,也可以被当成一种哲学思想”:“他的证据是,宗教和哲学其最终都是来自于同一种形而上学的根源,两者都是处理同样的真理。唯一的不同是两者在接受和理解同一个真理的时候所采用的不同的模式。”
  
  
2)真正的哲学与宗教启示不可分离,对于阿尔·法拉比来说,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受到天启的哲学家,他们是反对亵渎神灵或无神论哲学家的”, 奥斯曼·伯克尔认为,“假如阿尔·法拉比知道《论语》,那么他很可能认为孔子一定是一位圣人”,他是中国宗教中“受到天启的哲学家”。
  
  
3)由于孔子和儒学既是先知或宗教,又是哲学家或哲学,因此奥斯曼·伯克尔认为,“假如穆斯林希望在中国的精神体制之下对儒家思想有更深的理解,那么他们就有必要对其精神基础,即我们所说的孔子沙里亚或律法(即《论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儒家精神(一种哲学思想)在本质上与其原本的圣人来源密不可分。
  
  
与马夭英的宗教观念相比,奥斯曼·伯克尔对于孔子和儒家思想所持的观点更加综合,但是他与前者的标准的差别仅仅在于“伊斯兰对于圣人的说法以及阿尔·法拉比对于圣人的理论。基于以上的学说,可以得出综合的结论,并有足够理由认为孔认为儒家是阿尔·法拉比所认为的不可分开的宗教和哲学模型的一种,事实上他的观点与马夭英的包容理论并无差异。
  
  
对马夭英和奥斯曼·伯克尔观点的评价伊斯兰毫无疑问是一种单一的宗教,然而多种不同的观点在其逻辑依据有优势和弱势方面的不同。本文所详述的马夭英和奥斯曼·伯克尔的包容并蓄的伊斯兰观点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孔子是否是圣人,儒家思想是否是一种圣人宗教(和哲学)?如果说这种将其他宗教和哲学认为是来自伊斯兰,这样的开放性思维其本身是有问题的,那问题出在何处?
  
  
主要的原因已经由奥斯曼·伯克尔提出了,他对阿尔·法拉比的宗教和哲学思想的评论是,“阿尔·法拉比作为一个穆斯林,其观念肯定是,最伟大的哲学家莫过于至圣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 这种包容论观点的问题并不是由于其对其他宗教开放式的接纳,而是其以自身的标准(通过接纳)而优越于其他宗教的态度。以该包容论伊斯兰观念中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为例,事实上孔子在伊斯兰此种标准的衡量下是一个没有必要出现的圣人:


1)根据伊斯兰教义,在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和伊斯兰之前的圣人和宗教,包括孔子和儒家学说,都是被 “隐藏的”,并且是在安拉降示(《古兰经》5:15-16等章节)的基础上被扭曲的。
  
  
2)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是最后的圣人,伊斯兰是最后的宗教,因其带来了真主最清楚的启示,因此他被看作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或先知)”。
  
  
3)由于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是和伊斯兰分别是最伟大的圣人和宗教,因此其他宗教如孔子和儒学,即使其已经被接受成为伊斯兰历史上十二万四千位圣人星系中一员,它也不会被穆斯林所追求。
  
  
概括来说,这种接受使得儒家学说在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和伊斯兰的“最伟大的”圣人和宗教的光辉下黯然失色。因此,包容并蓄的伊斯兰观点其问题是,在今天的文明间对话当中是否逻辑合理,而可以接受;也或者是一个受欢迎的模型。
  
  
将某种宗教或文明置于另一种宗教或文明之下是否符合逻辑?例如,儒家学说作为伊斯兰历史上未提及的圣人宗教的一种,如伊斯兰观点所认为,世界上的宗教都有共同点,这一思想是否符合逻辑?伊斯兰是否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知道包容论的宗教?或者伊斯兰能否阻止其他宗教对此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伊斯兰的包容论的不合逻辑的基础是,从认识论上将多种宗教组合进一个宗教。汉斯·昆(出生于1928年)于1993年在世界宗教议会上发起并签署了一项《趋于世界伦理的初步宣言》(Towards a Global Ethic: An Initial Declaration),并最终使其成为联合国文明间对话的一个项目。在他的作品中,他将世界宗教(2002)分为3个主要的最简化的分类,也被称为“三大河流系统”:在我们的地球上,可以将宗教分为三大河流系统:-印度起源的宗教:印度教和佛教-中国起源的宗教: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近东起源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第一种宗教中的主要人物是神秘主义,第二种宗教中的是智者,第三种宗教中的是先知。因此即使三大系统有重叠,但是其主要区别尤其明显,印度-神秘主义,中国-智慧,闪米特人-圣人宗教。
  

根据这一区别,儒家学说是智者的宗教而伊斯兰是圣人宗教。假如一个宗教不能以其自身的起源来判断,而要以其他宗教来判定时,如何使其不低于其他宗教?这一逻辑问题需要在将别人的宗教纳入自己的宗教的包容观念之前进行考虑。
  
  
另一方面,事实上,由于一个宗教不可能比其他宗教优越或更高,因此包容并蓄的宗教观念或许不被接受。当今世界上最着名的伊斯兰拥护者以及比较宗教研究者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 (出生于1933年)是永恒哲学派的学者,也是奥斯曼·伯克尔的博士导师,对宗教事实中的“绝对”与“相对绝对”进行了区分:只有“绝对”是绝对的,然而绝对以启示或宗教为形式的每种表现,形成了一种“绝对”的特定决定。例如《古兰经》和基督虽然其本身并没有“绝对”,但仍然表现为是绝对的……如果基督教徒认为基督是作为其绝对价值和意义的标志,那么这种观点从宗教方面来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从形而上学的方面来说,基督教世界所表现出的这些标志,与超越所有物体的绝对神性相比,它们事实上是“相对绝对”的。因此,只有“绝对”才是绝对的,那些处于“绝对”之下的各种显示虽然其在特定的领域中表现为是绝对的,但其却是“相对绝对”的。
  
  
假如《古兰经》和基督是“绝对”的特定显示,或者对于“绝对”来说,是一种“相对绝对”,尤其是“相对绝对”,则《古兰经》作为一个“相对绝对”如何宣称它是一种更好地“相对绝对”;或者甚至宣称其自身是“绝对”的呢?对于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来说,“相对绝对”可以在传统的对生命以及真理的理解中找到,如爱斯基摩人、澳大利亚土着人、道家思想、以及世界上其他宗教如穆斯林信仰、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 佛教以及儒家思想中找到。换句话说,包容的宗教观念“打着‘所有道路都能通向峰顶’的旗号,在“绝对”层面上寻求先验的宗教联合,从永恒哲学的观点来看是不可接受的。” 马夭英 和奥斯曼·伯克尔所提出的其他宗教,如儒家学说或许是伊斯兰历史上十二万四千位圣人星系中的一员的这种说法不可能趋同。
  
  
总的说来,现行的汉斯·昆和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对于宗教的观点本身或许不是肯定的,以上所述的伊斯兰对于儒家思想的包容观念在其支持者看来也许并不可接受,也没有说服力。
发表于 2016-12-16 15: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本文的观点,孔子应列12万4千有余的圣人之中。本文论据确凿。
发表于 2017-3-3 22: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3 15: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穆斯林中出现了轻视圣
人、侮辱圣人、贬低圣品的歪理学说和异端思想,给我们
穆斯林大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我们大家要坚信:没
有穆圣就没有伊斯兰;要不是他,真主不创造天地万物;
他是真主对全世界人类的恩惠;他也是穆斯林临近真主的
途径;也是从古到今所有人所敬仰的伟人。比如中国非穆
斯林孔子很早以前对穆圣有所其闻,并对他的伟大人格敬
佩的五体投地。因为春秋时期掌管吴国王家内外事务的大
夫问了孔子:“你是圣人吗”?孔子回答:“我孔丘不过是
有广博的见识和胜于他人的记忆,不能算圣人”。大夫又
问:“三王是圣人吗”?孔子答:“三王善于使用智谋勇
气,但是不是圣人并非我孔丘所能判定”。又问:“五帝
是圣人吗”?孔子回答:“五帝善于应用仁义,但是不是
圣人并非我孔丘所能判定”。大夫又问:“三皇是圣人吗
”?又回答:“三皇能利用天时,但是不是圣人并非我孔
丘所能判定”。大夫大惊失色,接着问:“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为圣人呢”?孔子一阵激动,回答道:“我听说西
方将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圣人,他不用侓法治理国家而太
平,不用语言文字宣传而民众自愿信服,不以礼乐施教而
民众能自觉感悟,但他平易近人,大家甚至叫不出他的名
字,我听说这个人后觉得他是真正的圣人”。我们是穆斯
林,也是穆圣的教民,故我们要正确地理解真主对穆圣的
赞扬,天仙们对穆圣的尊敬,圣们弟子以及前辈贤哲们对
穆圣的敬仰与奋不顾身的爱。



摘自《至圣真品》前言部分!著者:马宇宙。
发表于 2018-4-3 15: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此文来看,孔子并非圣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02: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