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楼主: 启明星

[推荐]先贤的陵墓、拱北、麻扎、碑铭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复铭》  中国伊斯兰教碑铭。明嘉靖七年(1528)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刻石,该寺世袭掌教陈思撰文。该铭前半部分讲真主“赐命吾人”归结为“来”,后半部分讲人们“以事其天”归结为“复”,故称“来复铭”。铭文共155字,基本上为四字句韵文体。字面上并未谈及伊斯兰教教义,但实际上是“附儒以行”伊斯兰教。铭文前一部分运用宋明理学中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概念和张载的哲学思想,隐含并阐发伊斯兰教关于真主的无始本质和造化万物之“大能”的理论。后一部分阐明借心性之说和慎修、主敬的功课,就可以达到体认真主并进而“斯与造物为徒矣”。全文前后照应,阐发简炼,是中国穆斯林学者最早的一篇将伊斯兰教“凯拉姆”观点与宋明理学交相融汇的阐发教义的著作,从而开创了明末清初伊、儒两种文化交融研究的局面,该铭文后为奚利福《教门金石义》所著录,19476月号《月华》发表。    (冯增烈  余振贵)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伊斯兰教阿拉伯文天文碑铭。现藏陕西省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内。因碑文内容是关于观新月以确定斋戒起迄日期的铭文,故称月碑。据传作者为“小西宁”,生平不详,系当时该寺掌教阿訇。碑额用汉文镑刻有:“见月凭证”4宇。月碑高230厘米,宽80厘米,置有底座。月碑左侧刻有汉文“陕西西安府长安县子午巷清真大寺碑志”,右侧为清“雍正十年(1732)三月十三日勒石”。碑刻正文为阿拉伯文,文中引用圣训关于确定封斋开斋日期的五段论述及伊斯兰教经学大师的注释。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历9(Ramadan,即莱麦丹)为斋戒月,对这个月起迄除计算之外,还要以见新月为凭,确定封斋和开斋具体日期。中国穆斯林因居住分散,随历史之变迁,形成多种确定斋月日期的方法,致使各地封斋和开斋的日期不尽相同。一些地区的穆斯林坚持“见新月封斋,见新月开斋”等有关圣训规定,被称为遵经派,大部分地区的穆斯林一般不观看新月,将封斋开斋的日期固定在中国农历(太阴历)与伊斯兰教历斋月相应月份的初二或初三,即称老初二派或者初三派。为遵从经训,求得斋日统一,月碑认为,确定封斋、开斋的具体日期,应依据《古兰经》、圣训的规定和伊斯兰先贤的方法,恪守“见新月封斋,见新月开斋”的圣训,不能偏离和随意变动。碑文引经据典,旁征详释,推导出关于确定斋日的若干原则:(1)以观察到新月的第二天,作为封斋、开斋的准确日期。(2)是否观察到新月,必须有两人以上作证方为有效。(3)如在先一日晚间未见到新月,翌日见到新月,则封斋、开斋的起迄日期应是昼晨见月的次日,(4)在伊斯兰教历8(Sba'ban,即舍尔班)29日若逢阴雨天气不见新月时,次日为“不确定日子”,不予封斋,8月为大建(30),次日进入斋期。(5)教历829日傍晚如见新月,翌日为91日进入斋期,8月乃为小建(29)(6)教历929日傍晚,亦需看月。如见新月,翌日即为10(Shawwal,即绍瓦勒)1日,即开斋节,如928日晚见月,次日即为开斋之日,后必须补斋一日。(7)在教历8月或9月的小建或大建,如连续阴雨见不到新月,其斋期不能超过30天,封斋和开斋的日期决不许延迟到中国农历的初四或初五。月碑阿文书法娟秀,镌艺精湛,是中国伊斯兰重要的天文文物,是伊斯兰文化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见证。在陕西省咸阳市东郊胡登洲墓遗址上,也立有同一内容的《月碑》,可供比较研究。    (冯增烈)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俭可养廉碑  中国清代河北保定清真西寺石碑。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十二日,钦加二品衔总办保定公巡局及捕道吴某为出示晓谕而立。碑头刻“俭可养廉”4字,故名。主要内容:前清苑县清真寺掌教并乡长、族长等,为纠正当地回民婚姻上“女家要索多端,男家曲意奉承”的陋习,曾公定聘礼《章程》,对聘礼、婚礼数目予以具体规定。一度“颇收成效,人皆称便”。但因日久玩生,人们故态复萌,重索彩礼之风再起。故“回教职绅”马良禀呈公巡局,恳请将前公定《章程》“发给告示张贴,严为例禁”,被获允“除禀批示外,合行出示晓谕”。遂刻碑于寺,“示仰回民人等一体知悉,自是之后,所有婚嫁等事物,当遵照新章办理,不得任意要索;并由各寺掌教随时稽查,妥为劝戒,以除积习而挽颓风。倘敢故违,即行送究,勿得徇隐。切切”。反映了清末回族穆斯林移风易俗的尝试,具有重要研究和借鉴价值。    (冯今源)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墓”碑  中国宋代居华阿拉伯穆斯林墓碑。1965年发现于泉州东岳山西麓的金厝围村,现藏福建省博物馆。碑由花岗岩石琢成,呈梯形,高139厘米、宽60厘米、厚15厘米。阴刻“蕃客墓”3大字和6行库法体阿拉伯文。译文为:“碑柱。‘以前和以后,凡事归真主主持’(《古兰经》304)。航海者伊本·欧拜杜拉·叶海亚·穆罕默德·本·哈桑。真主啊!”“蕃客”一词始见于《隋书》,专指来华的外国人,而后常见于714世纪的汉文典籍中。根据对阿拉伯碑文书法的年代鉴定,该碑约刻于公元10世纪末,是国内现存最早的阿拉伯文刻石。此碑是研究北宋时期阿拉伯穆斯林在华活动的珍贵史料,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陈达生)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拉提人墓碑  中国宋代居华阿拉伯穆斯林墓碑。1965年出土于福建泉州,原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后散失。花岗岩石碑,呈方形,高44厘米、宽42厘米、厚10厘米。阴刻6行库法体阿拉伯文,译文为:“这是哈拉提人侯赛因·本·穆罕默德之墓。愿真主怜悯他。卒于(伊斯兰历)567418(11711219)”。哈拉提(Khalat)曾是中亚古国亚美尼亚的首府,652年阿拉伯人征服该地。在阿拔斯王朝(7501258)时期属阿拉伯帝国24个省区之一。侯赛因可能因来泉州经商逝世葬于此。此碑为国内现存早期的阿拉伯文碑铭之一,是研究宋代阿拉伯穆斯林居华历史的珍贵文物。    (陈达生)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安沙墓碑  中国元代居华波斯穆斯林墓碑。1952年出土于泉州古城墙基之中,原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后散失。辉绿岩石碑,顶部呈尖弓状,高83厘米,宽44.5厘米。双面阴刻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一面刻“圣训”和祷词;另一面刻6行文字,译文为:“殉教者布哈拉人艾米尔·赛典赤·杜安沙·本,赛典赤·欧麦尔·本·赛典赤·艾米兰·本·艾米尔,伊斯法赫萨拉尔·杜尔比克里。愿真主照耀他们的阴宅,并使乐园成为他们永久的归宿。他卒于(伊斯兰历)70229(1302103)。”“艾米尔”系称号,意即“首领”;“赛典赤”意为“尊贵的主人”,是穆罕默德女儿法蒂玛后裔特有的头衔;“杜安沙”是波斯文和突厥文混合名字,意即“鹰王”,是死者的名字;“伊斯法赫萨拉尔”是波斯文将军的官衔。布哈拉(Buk-hara)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是中世纪中亚重要的贸易和伊斯兰教文化名城,与我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杜安沙墓碑是这一经济文化交往的实物见证。1966年在泉州市还出土了属于杜安沙墓建筑的另外两方阿拉伯文档垛石。        (陈达生)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迈德墓碑  中国元代居华穆斯林墓碑。1956年发现于泉州东郊津头埔村,现藏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辉绿岩石碑,高56厘米、宽365厘米、厚8厘米,双面雕刻。一面刻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译文为:“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古兰经》3185)。艾哈迈德·本·和卓·哈基姆丁·拉延,舍赫尔巴兹人,于(伊斯兰历)692(12921212日~1293121日,),即龙年,生于宰桐城。现年30岁。”另一面刻汉文六竖行:“先君生于壬辰六月二十三日申时(129278日,伊斯兰历691721),享年三十岁。于至治辛酉九月二十五日卒(13211016),遂葬于此。至治二年岁次壬戌七月(1322813日~911),阿含抹谨志。”根据波斯文,艾哈迈德祖籍舍赫尔巴兹,即古代阿姆城,1258年后属伊儿汗国,现属中亚土库曼共和国,故城已毁。艾哈迈德具有“拉延”这一贵族的头衔,其后代熟悉汉文化,随汉俗撰墓碑文。该碑是现存唯一用波斯文刻记泉州古称“宰桐城”(意译“油橄榄”)的墓碑。此碑还是中国人民与伊朗穆斯林互通婚姻,中、伊古代文化交流的见证。(陈达生)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蒂彻哈通墓碑  中国元代居华阿拉伯穆斯林墓碑。发现于泉州艾苏哈卜清真寺内,现存该寺伊斯兰史迹陈列室。辉绿岩石碑,顶部呈尖弓状,高61厘米、宽38厘米、厚8厘米。双面浮雕阿拉伯文,一面刻文为《古兰经》第3章第185节,另一面刻文译文为:“由虚幻的世界转移至永恒的世界,抵达真主的慈恩之下。这位幸运的、善良的、叩拜圣地的亡故者是赫蒂彻哈通(Khadijah Khatun),她是已故丞相提哈迈人胡瓦尔·穆艾努丁(Huwar Muayn al-Din al-Tihami)的女儿。她卒于(伊斯兰历)736106(1336518)”。提哈迈(Tihamah)位于沙特阿拉伯希贾兹地区以西的红海沿岸。该碑是中国现存唯一记录阿拉伯半岛穆斯林于元代定居泉州的墓碑,是研究中国与阿拉伯半岛海上贸易往来的重要文物。    (陈达生)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剌子模王裔墓碑  中国元代居华穆斯林墓碑。1983年出土于泉州艾苏哈卜清真寺,现藏该寺伊斯兰史迹陈列室。辉绿岩石碑,顶部呈尖弓形,高54厘米、宽39厘米、厚12厘米。碑面阴刻6行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译文为:“这是异乡殉教者穆罕默德·沙赫·本·沙赫·花剌子模。赞感真主,愿主怜悯他和男女信徒们。他死于(伊斯兰历)670年斋月星期四(127247)。”“沙赫”是波斯文“国王”的称号,与“花剌子模”组合则为花刺子模王。花剌子模国(Khuwarizm)是中世纪中亚伊斯兰教强国之一,其版图沿阿姆河两岸直至里海,1220年被蒙古人所灭。其末代国王穆罕默德·沙赫战乱逃亡病死,其次子战死,唯有长子扎兰丁(Djalal al-Din)逃脱(后死于1231),可能留下后裔。史籍中未见有关王裔来中国的记载。泉州发现的这方墓碑可能是研究花刺子模王扎兰丁后裔的重要史料。    (陈达生)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兰人墓盖石  中国元代居华穆斯林墓盖石。现存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辉绿岩整石雕琢而成,长114厘米、宽58厘米、高41厘米。分为4层,底层六座脚,间刻如意云纹图案;第二层雕刻莲花瓣图案,第三层环刻阿拉伯文;顶石截面呈尖弓状,一面浮雕卷云纹烘托一轮圆月,另一面浮雕是一朵盛开的莲花。阿拉伯文为《古兰经》第2章第255节,其余的译文为:“这是哈特兰人马哈茂德·本·穆罕默德·艾布·法蒂勒的坟墓。他卒于(伊斯兰历)75268(135182)。”哈特兰是阿富汗巴达赫尚省的一个行政区。该墓盖石是在泉州发现的宋、元时代保存完整的穆斯林墓盖石之一,是研究中亚穆斯林墓葬建筑艺术在中国发展和演变的见证。    (陈达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14: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